索 引 号 XM00206-0800-2025-050 文 号 厦数据函〔2025〕68号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25-07-09 16:12
标 题: 厦门市数据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4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内容概述: 厦门市数据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4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数据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4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09 16:12
字号: 分享:

  尊敬的杨帆委员:

  《关于厦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1014号)由我局会同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教育局以及火炬管委会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对推动厦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建议聚焦人才引育、政策优化、算力基建、场景落地、数据共享及国际化合作六大方向,精准剖析了我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建议。我局接到提案后,高度重视,围绕我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真汇总梳理了我局及会办单位在相关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推进情况,并积极研究下一步优化提升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夯实智力支撑基础

  一是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优化。推动9所在厦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厦门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覆盖芯片、机器学习等多方向;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均布局相关专业,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获批省“双高”计划A类专业群,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深化。厦门大学联合百度设立松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厦门理工学院获批首批实验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厦门工学院与华为共建“鸿蒙智能物联产业学院”(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建成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百度飞桨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培训人工智能人才超1000人次,助力人才实践能力提升。三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群鹭兴厦行动”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举办中国人工智能大赛、“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人工智能团队落地,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二)完善政策设计,优化产业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引领。将人工智能纳入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序列,出台《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2025年产业项目攻坚行动方案》《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系统部署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开展全链条政策扶持。持续迭代升级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算力政策,构建“1+3+N”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应用落地、生态集聚等全链条给予支持,激活产业发展动能。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政策,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已立项17项,涉及大模型、边缘计算等领域)。三是创新资金支持。发挥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为企业研发和固定资产融资提供低利率贴息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三)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努力破解资源瓶颈

  一是加强通信网络支撑。获评全省首个国家“千兆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省首位,实现城区重点场所、乡镇重点行政村及近海沿海重点区域全覆盖,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速低延迟网络环境。二是统筹算力设施布局。通算与超算方面,建成中国电信海峡通信枢纽等数据中心,机柜数近1.3万个;鲲鹏超算中心总规模10P,累计提供超9000万核时服务,支撑医疗、制造等多领域国产化适配与科研测试。智算中心布局方面,持续迭代算力补贴政策,双向补贴智算中心建设企业与终端使用企业,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目前全市公共智能算力规模已突破2038P。三是完善能源与配套保障。坚持以加强能源供给安全韧性为目标,持续提升电力输送能力建设,提高电力供给质量,并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和新能源建设,积极推动能源领域绿色转型,着力从能源方面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强化保障。截至2024年底,我市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超 7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上网电量同比增长达45%以上。

  (四)推动应用场景落地与拓展,打造行业标杆示范

  一是加强供需对接。分批发布人工智能能力清单与需求清单。去年12月,我市发布人工智能企业100个能力清单,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深度行活动;今年以来,先后发布两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涉及政府部门和企业人工智能应用需求284项,建立场景开放机制和供需对接机制,在多平台、多渠道滚动发布人工智能能力清单、机会清单,确保应用场景有效落地。二是推动行业赋能。国贸、建发等国企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赋能供应链;美图“奇想智能”(全省首个备案大模型)、国投智能“天擎”等大模型赋能多领域,37个项目入选省级典型应用案例。三是拓展智能终端应用。金龙汽车打造无人驾驶解决方案,集美区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航天思尔特等专精特新企业,形成软硬结合的工业机器人生态。四是深化“政务+AI”应用。积极探索实践AI技术嵌入政务领域全链条,打造政务AI统一数智底座,初步构建信创智能算力专区30P,满足各部门当前智能算力需求;本地化部署DeepSeek-R1、V3以及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搭建Qiko、寻知等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各部门政务AI应用开发效率。累计为43个部门提供DeepSeek大模型服务,支撑“政务+AI”应用。

  (五)深化数据资源共享与治理,破除信息壁垒

  一是强化公共数据汇聚与治理。打造全市统一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累计汇聚公共数据超142亿条,建成人口、法人等5大基础库及12个主题库、人工智能专题库,支撑普惠金融等多场景应用。二是推动数据开发与交易。设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心,接入50.5亿条数据,发布102个开发目录,入驻59家开发主体,12个场景落地(2个入选国家级示范);全省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核发13本证书,数据交易公司撮合总交易额2.27亿元,合作数商304家。三是打造行业数据集标杆。推动“汽配云”“石头城”等入选行业典型,“快商通多模态”“美柚妇女与儿童健康”等4个数据集获全省首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石头城”入选工信部数字化供应链案例,为厦门首家、行业首家入选该榜单的企业。

  (六)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揭榜挂帅项目,鼓励国内外科研团队揭榜,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企业技术难题或共性需求,支持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联合体,如盈趣科技牵头组建“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金龙联合汽车牵头组建“厦门市智能网联商用车创新联合体”、国创中心牵头组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创新联合体”等,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领域,集聚企业、高校院所等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近年来,我市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揭榜挂帅、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项目,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当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仍面临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中小企业创新支持需进一步精准、跨领域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标杆性应用场景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短板,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持续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扶持力度。落实国家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软件产业政策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软件、芯片、终端等相关企业发展。二是创新扶持方式。持续发布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融资享受低利率的贴息贷款。

  (二)加强行业协作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协作。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争取形成一批标志性智能软件、智能终端产品。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挖掘。广泛发动行业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持续举办“智赋百景”等产业对接、技术交流活动,推动游戏、互联网、制造业等我市重点产业“智能+”升级。

  (三)完善算力与数据支撑体系

  一是推动市级公共智算资源一网统管。遵循“政府统筹、市场建设、国企补充”的原则推动我市公共智算中心的建设。分期建设厦门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纳管全市社会资本已建智算中心,实现算力的统一调度与监管、算力券的发放与兑现,提供模型和组件的应用开发,搭建人才与政策衔接的桥梁等功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数字经济普惠发展。二是做好算力激励政策兑现。用好现有的“算力券”政策,加快推进智能算力发展和应用,促进智能算力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三是深化公共数据汇聚共享。进一步升级全市统一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全面提升数据编目、汇聚、治理、纠错、供需对接、共享应用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公共数据管理全过程智能化水平;按照“应汇尽汇”原则,持续推动更多公共数据汇聚;拓展数据授权运营领域,培育更多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支撑大模型训练。

  (四)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一是拓展资金渠道。紧密对接国家“两重”等政策方向,组织发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开展项目申报,积极向国家争取,力争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并获得资金支持。二是强化人才引育。加强“人工智能+X”交叉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前沿技术课程。支持在厦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投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支持高校与更多重点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企业导师进校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感谢您对我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岳英超

  联 系 人:黄玉玲

  联系电话:13860177165                   

  厦门市数据管理局

  2025年7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厦门市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1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39号闽ICP备20009949号-1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